小学范文网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通用九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3、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要求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
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
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2
教学内容
1.文言文两则:学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一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能对照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大白纸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按要求读文,理解文意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4)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2.阅读理解
(1)“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2)谁学下棋?
(3)怎么学下棋?
(4)学习结果怎么样?
(5)《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背诵课文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自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
依据自学提示检查。
1用1-2分钟读学习目标。
2用2-3分钟.读自学指导。
3在教师指导下限时自学: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理解课文,学字词。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背诵课文
4.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1)读写字词,解释词语。
(2)回答问题。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 )二人弈。
2、弗若之矣(yǐ yì )。
3、为(wèi wéi )是其智弗(fó fú )若与(yú yǔ )?
4、鸿鹄(hú háo)
5、思援弓缴( zhuo jiao)而射之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弈: 通国: 善: 者: 使: 诲: 惟: 鸿鹄: 至: 援:
缴: 俱: 弗: 若; 为:
(三)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
2.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惟听;
3.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之俱学,弗若之矣。
5.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别用“--”和“~~ ”画 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5.独立完成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学弈
学弈→弈秋诲二人弈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专心致志)
学弈→弈秋诲二人弈 弗若之
一人--思援弓缴射鸿鹄(三心二意)
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夸父精神的可贵,感受神话传说的神奇。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学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夸父(师板书)
2、指名读,正音。
3、你对夸父有什么了解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揭题〈夸父追日〉。
(对,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
手杖 虞渊 伏身 渭河
瀚海 颓然 抛出 咕嘟
雄心壮志 奉献精神
追求光明 奋勇前行
(形式:齐读、个别读、领读等)
3、默读填空。
神话写了夸父( )太阳,( )虞渊,
夸父倒下变成( ),他的手杖( ),
目的是( )。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感受神话。
1、同桌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写写感受。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
⑴、出示古文《夸父追日》与课文进行对比,感受课文的魅力。
《海外北经》里写道: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理解其意。)
⑵、找一找课文中丰富又夸张、神奇又富有想象的句子。
如:“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
“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写夸父为了解渴。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
⑶、感受夸父精神。
从夸父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四、复述课文,评价补充。
1、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2、各组推选代表和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总结。
再读古诗,你想对夸父说什么?
六、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3、写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4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⑵认识松、柏、柘、女贞以及山谷
(3)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认识雪松的本领。
3、探讨弯曲是不是懦弱的表现,正确认识弯曲。
(1)仔细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能说明雪松弯曲不是懦弱表现的词句,并标注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从雪松身上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四、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启示之一“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要向雪松一样学会弯曲,以求的反弹的机会。” 其实对于像雪松这样的弯曲,在很多的故事中,很多的人身上都发生过,谁能举些例子说明?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文本资料《卧薪尝胆》
4、出示启示之二:“弯曲不是屈服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教师补充资料《马嘉鱼的悲哀》学生阅读并完成对资料空白的补充。
5、再读启示,情感深化。
6、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早已心神领悟,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思想与精神,多媒体课件展示:
7、师: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像雪松这样弯曲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坚持固然可敬,退让亦是良策。弯曲不是低头,是为了重新开始;弯曲不是懦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忍辱才能负重,委屈才能求全,过硬的挺进有时会造成无限的失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人生哲言:(齐: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要向雪松一样学会弯曲,以求的反弹的机会。)记住,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智者。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1、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2、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6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习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
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习。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书,尝试自已理解。
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
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默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了解,并整体感知。
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习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
1、学习第2-4自然段。自由读,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
(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
(2)抓重点句理解: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学习5-6自然段。
A、指名读,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B、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感最深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
3、自学第7-8自然段。
老师谈谈自己的感受:即使一棵胡杨倒下了,那也是一声轰然的巨响;那也是一幅壮美的画面;那也是一首不屈的乐章!
4、朗读7-8自然段,读已的感悟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说说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2、出示胡杨的画面,此刻,你想对胡杨说些什么?
四、课文的特点,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千年不死
胡杨 千年不倒 力不可催 生命不朽
千年不烂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7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板书设计】
示例一: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 首恶者 摸清底细 调查了解
受害者 漳河情况 西门豹 破除迷信 迎接新娘 惩办巫绅 惩治巫婆 巧妙 惩处官绅 兴修水利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6分)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1、图2、图3……。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8分)
1.自由朗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诗。纠正读音(“藏”是多音字)。请大家评议读得怎么样?
3.齐读。提问:(1)这首诗分为几节?(2)每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4.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师生共议)(23分)
1.指名读第一节。
第一节讲了什么?(第一节讲了诗人对生活总的感受——生活无限广阔。)
2.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指名读第二小节,
(1)师生共议,边议边板书。
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孩子们,你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你们想做什么呢?孩子们,我们也来学习当一当小诗人,请你们来为第二节补充几句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把自己的生活写成诗,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思考大胆地说。
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小节。
3.学习第三节。
(1)齐读,分小组读。
(2)师:你们读了这一小节,看看你们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3)板书:
过极寻常的日子
寻常的日子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生活的快乐
善于生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和宝藏
以心发现心
(4)师生共同讨论这几句诗的含义。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在生活中我们将自己的热情与希望传达给周围的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用心去感知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注意向别人学习,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
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4)师总结:第三节说明在极寻常的日子里,只要善于生活,也有快乐和宝藏。
3.学习第四节。
(1)齐读第四节。问: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哪一节相呼应?
(2)师:第四小节是总结全文,讲生活不仅无限广阔,而且十分美好。同第一节呼应。
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结构是怎样安排呢?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师总结:这首诗通过描写“生活是多么广阔”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孩子们,你们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呢?
(4)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配乐)
(四)扩展(3分)
1.课外延伸:请孩子们也来学写诗,把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事物也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写好后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孩子们,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刚见面,又要分别了,刘老师想一首诗送给你们,作为我们这次的见面礼:
我为晏阳三小的孩子们歌唱
我为孩子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孩子们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板书设计
1阅读段段通结构图示
第一节:总起——引出“生活是多么广阔“
第二节:分述——拓展“生活”边界
生活是多么广阔第三节:升华——“广阔”蕴含于“平凡”之中
第四节:总结——有……就有……
2、板书:
参加歌泳队演戏
建设铁路做飞行师
生活丰富多彩坐在实验室里写诗
生活多么广阔滑雪驾船
探险搜集植物
露宿…………
教学设计与指导六年级下册语文 篇9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
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附板书:
24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教学后记: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副院长2004年12月听我的课后的点评:
1、《最大的麦穗》作为六年级教材较深,课文选材可以放到初中学习,但是六年级学生体会得很有自己的见解,学生思维尤为活跃。
2、在特定的时空中在这一块麦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学生交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将最大的麦穗改为更大的麦穗在这篇课文中不一定准确。
3、教师把握教材能力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的素质更好,说明平时教师训练有素。
(二)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文章来源://m.386h.com/shiyongfanwen/82280.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高中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指导课教案(通用1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高中语文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模板 篇1一、指导目的:...
-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六年级下册(精品十一篇)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经验,来总结过去,展望充满期望的未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相信写教学总结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六年级下册 ... 小学六年级下册 10-16
-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通用12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写一份工作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工作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4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篇1教学目标1.诵读《夸父...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09-13
-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交... 六年级下册语文 10-16
最新更新
更多-
矫正思想汇报表(汇总4篇)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放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区矫正年度个人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矫正思想...
- 六年级语文识字下册
- 六年级下册语文
- 预备党员2024年一二三四季度思想汇报(经典11篇) 预备党员季度思想汇报10-25
- 高中政治教案模板范文最新版 高中政治教案10-25
- 父亲节演讲稿700字(汇集12篇) 父亲节演讲稿10-25
- 社区矫正对象书面报告免费范文 社区矫正对象书面报告10-25
- 村干部入党积极汇报思想2024第四季度(通用十二篇) 入党第四季度思想汇报10-25
- 思想矫正报告(集锦12篇) 思想矫正报告10-25
- 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一教案设计(集锦四篇) 高中英语必修教案10-25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父爱作文600字优秀作文 父爱优秀作文10-25
热门推荐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必备11篇)
- 高中英语教案15分钟(集合9篇)
- 初中教案设计生物血型人教版(优选11篇)
- 高中物理教案万能模板人教版(热门八篇)
- 社区矫正思想报告抄写免费
- 思想报告1000字
- 高三教案教学反思简短总结
- 入党思想汇报2024年第一季度工作(热门八篇)
- 父亲节的感想感悟
- 思想汇报的结尾样板(收藏6篇)
- 幼儿园教案小班语言领域(精品9篇)
- 幼儿园大班教师的教学方法(汇总9篇)
- 2024年农农预备党员思想报告(通用八篇)
-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 幼儿园教案大全音乐小班上学期
- 思想汇报大学生八百字(推荐十一篇)
- 入党思想汇报2024年第二季度(通用九篇)
-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