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2025-05-16 与朱元思书教案与朱元思书教案(通用十四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 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2、 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初步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的方法。
3、 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1、 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 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 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 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读解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二读: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平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读: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高一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作业安排
全文朗读、背诵默写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五)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文体知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积累名篇,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全文和识记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章表层意思;通过具体的情境活动,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感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奇美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通过讲解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教学难点:写景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探究法 情境教学法 品析研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艺文类聚》是欧阳修、令狐德等十余人奉唐高祖诏令所编撰。自武德五年至武德七年,历时三年始编成,其中引用书籍达1431种,经史子集皆有辑录。
《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在旅游途中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介绍沿途所见美景。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完整的信件,但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所以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这篇山水小品虽仅114个字,却短小隽永而又层次井然,以四言句式为主,多用骈句,骈散相间,韵律感很强。全文融情于景,于骈丽中透出清新之气。
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作者融于景中的对自然的热爱、向往并非难事,然而要准确、全面把握文章主旨则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士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并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把握作者含蓄表露的厌弃尘俗的情绪及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我们在解读文本之前必须先解读作者,解读时代。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习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五、课时练习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_______
写“水”的:_______
2.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一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语句:_______ 。作品:《 》作者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两句描写水的话。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210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习。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习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习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习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习的步伐。因此设计学习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许、急、奇、好等)。
2、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
3、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主旨。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
2)写了什么?
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1)吴均 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 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3、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课文阅读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1、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导读:教师投影补充注释,帮助理解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三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朗读:齐读课文。
2、欣赏:教师分发欣赏板块,学生自读。
3、质疑:教师投影问题,,小组再读课文,根据欣赏板块讨论: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板块一—全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板块二——吴均的文学创作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写得细入毫发。
板块三——吴均体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他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板块四——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四、课文拓展
1、 教师出示欣赏板块
2、 小组自读选文,讨论说出大致文意
板块五——《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释:〔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课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将课文拓展的《与顾章书》改写成现代汉语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语言自然又不要失却原文的韵味。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7
教学设想:
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很有韵味,所以应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品味作者在作品中蕴涵的感情,以感情诵读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悟。通过自主探究把握景物特征及写景特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之妙。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3、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征及写景的巧妙。
4、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5、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同目标1、2、4。
教学难点:
同目标3、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安江、富春江是钱塘江的上游。新安江发源于安徽黄山,经淳安县,流至建德县;江水再往东流,经桐庐,流入富阳县境,曰富春江;再往东,到了萧山县的闻家堰,称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区就位于上起淳安,下至富阳的一段区域内,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风景区。)
2、播放视频《富春江风光》
是的,富春江是美丽的,那么古人笔下的富春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朱元思书》,感受吴均笔下的富春江。
3、板题及作者。
4、介绍作者、作品
二,美文美读,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及停顿、重音。
2 、指导朗读,学生自读课文。
3、朗读展示。
4、想象诵读(美景配美文)。
三、自学展示,理解课文内容
(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字。
(1)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
(3)经纶世务者
(4)窥谷忘反
(5)横柯上蔽
(6)皆生寒树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4、内容探究。
(1)总领全文山水特征的是哪一句?全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妙点揣摩,欣赏文本之美、景物之美、写法之美
1、采用"山水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示例:山水之美,美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美在水清皆缥碧、水深若千丈、水急甚箭、浪高若奔。)
2、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
(温情提示: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游鱼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鱼群穿梭,不仅衬托水之清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3、小结: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那么现在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的写法,创造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赏。
五、拓展训练,课堂练笔
1、运用你学到的写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完成100字左右的写景片断。
2、学习了本文,欣赏了富春江的山水美景,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篇导游词。
六、课堂总结
(谈学习收获)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与朱元思书》。
2、修改整理导游词。
板书设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吴均异水动静结合,奇山视听结合,鄙弃功名热爱自然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8
教学理念:
把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深入文章意境,吟咏体会,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作者及作品
二、作家作品介绍:
吴均,字叔庠(xiáng),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好诗文,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称为“吴均体”。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如实记录齐、梁历史,被焚书稿并免职。后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描绘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本文为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中以四句、六句相间定句者又称“四六文”。
三、读得顺畅。
自主朗读,熟悉课文。
要求:
1、读得流畅响亮。
2、读得字正腔圆。
3、读得抑扬顿挫。
4、读得层次分明。
具体实施如下:
A、生自由读。
B、抽一位同学来读。
C、请同学对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D、教师朗读课文。
E、学生评价教师的读法。
四、课文学习:
学生活动: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教师活动: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俱:都共:相同色:颜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沿、顺流:江流东西:虚指,作者随心所欲观赏景物使船所至)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左右、上下、大约独绝:独一无二)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④水皆缥缈,千丈见底(缥缈:青绿色。缥,本义是青白色的丝织品;碧,本义是“石之青美者”,青色美玉,用在一起组成近义联合式复合词。)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湍:急流的水。甚剑:甚于剑,比剑还快。奔:飞奔的马。甚、若互文。)
湍急的水流比剑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负:凭借,仗恃。竞:争逐。上:向上。轩邈:本义是高远的意思,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比高远,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直:笔直地。指:向,这里是向上的意思。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相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⑧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激:冲击。作:发出。响:声响。好鸟:美丽的鸟,又说百鸟。韵:和谐之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相互和鸣,鸟声嘤嘤,和谐动听。
⑨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千、百:言其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无绝:不绝,与不穷对偶。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鸱,俗称老鹰。鹞鹰。戾:到。息:停止,平息。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反:归,还。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柯:树枝。疏:稀疏。交:互相。映:掩映。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列出文章的结构图。
五、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
具体实施方法:
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1、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2、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
提示;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3、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
提示: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4、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
提示: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5、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山水巨大诱人的魅力,使作者产生隐居之想,表达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6、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提示: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六、拓展延伸:
请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假如我们置身山水,是否会产生和作者类似的想法?赏景产生的感情是由欣赏者的处境和心态决定的。乐景可以产生乐情(如:《社戏》),乐景也可以产生哀情(如:《小石潭记》)。同样,富春江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也可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也可使一些遭遇挫折而不能正确对待的青年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吴均
奇山异水
主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天下独绝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ix?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
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作者邮箱: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 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 )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 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 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2) 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1
一、简析教材: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相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背全文,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通译全文,把握主旨,领会文中表现的自然之美及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美,领会作者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对景物进行细致描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美文美读,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深刻
领悟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释全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
2、反复诵读,背默全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字词,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好多同学都写过信,或给亲朋好友或给同学,我想同学们写信的内容大都是日常生活的叙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他写给友人的这封书信与一般书信不同,他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的叙述,而是一篇由倩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研读课文
1、诵读课文,订正字音。(教师黑板板书生字词)
(1)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注解决。
重点生字词:
猛浪若奔(bēn) 干转(zhuàn)不穷 轩邈(xuān)(mio)
泠泠(líng)(líng) 缥(pio)碧 鸢(yuān)飞戾(lì)天
横柯(kē)上蔽 有时见(xiàn)目 窥(kuī)谷忘反
(2) 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语调。(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3) 学生竞读,教师点拨。
朗读注意:第一,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第二,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第三,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2
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美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运用课件,激趣导入,张显文章意境,体悟文章美感。品读文本,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2、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赏美景,营造氛围,引入课文
1、播放课件,观赏富春江风光。
2、插入解说: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富春江的美,激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豪情,他们留下了许多吟咏的佳句。(播放佳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由此引入: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美景,让我们一起来细心体味,尽情欣赏。
二、由学生讲述作者的简历,教师作评价补充
展示课件:吴均,字叔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骨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人效仿他这种文体,称吴均体。著有《吴朝清集》和小说《续齐谐记》《齐春秋》《庙记》等,不少作品后来失传了。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展开课件,提示重要词语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师可适当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注意语速、注意停顿、注意重音、注意节拍。)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让学生理解文中加粗词的含义。(多媒体显示)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上
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
猿则百叫无绝(停、断)绝
2、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准备质疑。
3、让学生自主提出翻译难句,小组讨论解决,也可求助于老师。
播放课件:(学生有可能提到的疑难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理清课文的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板书),全文都是围绕着异和奇这两个字来写的,总领全文的作用。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富春江山水的异和奇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引导边板书:
异水:千丈见底 水之清
从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天下
流
飘 奇山:高山寒树 树之奇
荡 独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绝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六、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摘抄文中景物描写的佳句。
第二课时
一、教师检查背诵
二、播放音乐,让学生想象富春江之美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教师评点,并提出问题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可以通过同桌互动,师生互动进行交流、品味。)
四、再读课文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1、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反复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展开课件进行总结)
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让学生划出作者感怀的句子,细细体会。
展开课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以骈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富有韵律美。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多媒体显示写景佳句:
风烟俱净,天上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要求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六、探究拓展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七、课外延伸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进一步了解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技巧。
山中杂诗 从军行 梅花落
山际见来烟, 男儿亦可怜, 终冬十二月,
竹中窥落日。 立功在北边。 寒风西北吹。
鸟向檐上飞, 阵头横却月, 独有梅花落,
云从窗里出。 马腹带连钱。 飘荡不依枝。
怀戈发陇坻, 流连逐霜彩,
乘冻至辽川。 散漫下冰澌。
微诚君不爱, 何当与春日,
终自直如弦。 共映芙蓉池。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少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会使人流连忘返;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整齐的句式读来令人赏心悦目,琅琅上口;文中那些哲理性的语言,也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把你的阅读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并写出来。字数在200字左右。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 更多精彩与朱元思书教案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与朱元思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