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导航栏

×
小学生范文 > 实用范文 > 导航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精华十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1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的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其衡量标志。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习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3、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

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

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学生观看有关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对城市有个大概印象。

2、课件展示伦敦1801年、1851年和1981年的城市扩展图提问:伦敦市的区域范围呈现一种什么趋势?

3、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

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5、由城市化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6、通过练习题目对刚才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题目一: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C)

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B、城市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题目二: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2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

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阅读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幻灯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反问往往能带来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

引用名言: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进一步体会三者的关系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了解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含义。

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视频。

播放视频(假期商家促销)

(二)新授课

一、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1、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会引起自身需求量的变动

(以小明一家假期去逛商场作为线索,设置四个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情景一:小明买鞋

多媒体展示特价活动

思考:价格变动和需求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通过小明买鞋的活动可以看出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需求量增多。

学生判断推导图形(需求曲线图)

结论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2、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程度不同

情景二小明奶奶和妈妈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结合情景二材料价格变动对哪些商品影响大?哪些影响小?

学生回答:……

教师: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漫画说明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的消费需求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学生推导判断图形,判断A是生活必需品;B是高档耐用品。

结论:不同商品价格变动,需求反映程度不同。

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同。

情境三小明和爸爸看车展

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

思考:

1、油价涨了,人们做出怎样的选择?

2、汽油和天然气是什么关系?汽油和汽车是什么关系?

3、在这些关系当中,它们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汽油和天然气是互为替代品,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要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和掌握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动;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学生推导图形,分辨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关系图形。

二、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情境四:小明为爸爸出谋划策

思考:结合材料,分组讨论为小明爸爸爸爸出谋划策

学生回答:……

老师分析:(归纳省略)

1、调节产量

教师: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扩大生产——供过于求——价格下降——无利可图——缩小生产——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者可以根据价格来调节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教师:为了生产产品,要投入生产要素。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教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教师:因为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生产者根据商品的价格作为基点,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正是价值规律的发生作用的体现。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4

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的跨栏跑技术教学,共4课时,这是第2次课,内容是学习起跨腿栏侧过栏技术,复习摆动腿栏侧过栏技术,身体素质练习。本班高一(12)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14人。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须(全一册)。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新的思想和理念,在本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首先是教学内容,本节课包括两个教学内容,一个是主教材,一个是辅教材。主教材是跨栏跑技术教学,辅教材是身体素质练习。

跨栏跑是田径运动中的径赛项目,由起跑至第一栏技术、过栏技术、栏间跑技术、全程跨栏跑技术构成。其中,过栏技术又称跨栏步技术,是跨栏跑技术教学的重点,它有由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组成,为了很好的掌握过栏技术,应先从学习起跨腿栏侧过栏技术,摆动腿栏侧过栏技术开始,这是基础。该项目能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协调性与节奏感,能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身体素质练习(接力跑、俯卧撑),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因本节课主要是下肢力量练习,所以最后安排了俯卧撑的上肢力量练习。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起跨腿栏侧过栏技术

难点:起跨腿收紧抬平,腿勾脚尖,晚收快拉、侧平拉并拉正。

摆动退屈膝攻栏,两臂配合,眼视前方。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已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很容易实现,我选择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他们在练习中去独立思考,去发展他们的体能与智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另外,我还会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五、教法

1、示范讲解法:先进行集体示范、讲解。精讲、抓住重点,示范动作标准规范。(先示范,后进行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2、巩固练习法:复习前一节所学的主要内容,巩固动作。

3、分组练习法:根据学生掌握动作的情况,进行交叉搭配分组,运用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带动运动技能掌握稍欠缺的同学,使他们共同进步。

4、个别辅导法:针对技能掌握欠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他们对此项运动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团队精神。

六、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我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体现的:

1、会听、会看、会想:教师示范讲解,学生通过看、听、想明确技术动作概念。

2、会合作与探究: 分组练习,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出掌握本课所学技术的方法。

3、会展示与评价: 分组展示、优生示范,相互开展评价,提高学习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体育课堂常规教学

(二)准备部分(5分钟)

(1)原地收腹跳15次;

(2)原地后踢腿15秒钟;

(3)原地高抬腿15秒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专项准备练习

(1)身体柔韧性练习;

(2)跨栏坐练习;

2、复习摆动腿栏侧过栏技术

(1)原地摆动腿栏侧过栏

(2)慢跑中摆动腿栏侧过栏

3、学习起跨腿栏侧过栏技术

(1)原地模仿起跨腿过栏练习;

(2)2人一组原地撑对方起跨腿纵栏提拉模仿练习 ;

(3)原地起跨腿横栏提拉模仿练习 ;

(4)行进间走动起跨腿栏侧过栏;

(5)行进间跑动起跨腿栏侧过栏;

4、身体素质练习

(1)游戏(接力赛);

(2)手臂力量练习(俯卧撑);

(四)结束部分(3分钟)

1、放松练习;

2、小结本课内容;

3、收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的积极性如何?

2、教法手段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3、运动量、强度、密度是否科学、合理?

4、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5、学生信息反馈

6、下次课改进方法及措施。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5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现阶段函数的概念,理解定义域的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使用函数模型研究生活中简单的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让学生理解现阶段函数的概念,定义域的概念。

难点用函数模型去研究生活中简单的事物变化规律时,如何确定定义域。

学情

分析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有朝气,有活力,爱实践,爱生活。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函数概念,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法与学法教法:微课视频中包含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使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

1.动画设计《世界在不断的变化》

2.专业录频软件;

3.视频后期处理软件;

4.QQ;

5.其它图片、背景音乐。

课前准备

复习初中数学函数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世界在不断的变化》

老师解说:这个世界在不断的变化,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这个世界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聪明的人类为了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想出了很多记录世界变化规律的办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好办法,它就是数学函数,函数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

1、看视频。

2、听老师解说,函数是研究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

3、了解函数的作用,对函数产生兴趣。

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对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函数是用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这样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函数的功能,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又回顾初中学习的数学函数的定义。

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更x和y,在某一法则的作用下,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相对应,就称y是x的函数,这时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用一个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例:到学校商店购买某种果汁饮料,每瓶售价2.5元,那么购买瓶数x,与应付款y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y=2.5x.瓶数x在自然数集中每取定一个值,应付款y就有唯一一个值与其对应,我们可以运用对应关系y=2.5x去进行方便的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自变更x只有在自然数集中取值才有意义,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研究所有已知函数,就会发现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使用函数模型描述世界变化规律的前提.

所以我们重新定义函数,将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集合D来表示.

函数的定义:

在某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设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数集D,如果对于D内的每一个x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环节三

知识总结

(1)函数的概念。

(2)强调用函数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前提是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定义域。

学生回顾本次微课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重点,为下节课打下基础。

环节四实例检测

实例:文具店出售某种铅笔,每只售价0.12元,应付款额是购买铅笔数的函数,当购买6支以内(含6支)的铅笔时,请用表达式来表示这个函数.

要求学生把做题结果拍成照片,发到邮箱,及时反馈.学生练习,并把做题结果拍成照片,发到我的邮箱,并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实例巩固今天学习的函数概念。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7

一、设计试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展试验的初步设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试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考试验的改良。

锁定试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学生根据学案的过程,补充试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洁陈述自己的试验操作过程。

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异议,争论试验的改良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设计试验局部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展引导,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觉问题。

二、进展试验

教师巡察指导,帮忙困难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展试验。

试验数据之间的关系特别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觉的规律过程,传授学生掌握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看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看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学生依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看数据,在回答下列问题的`过程中发觉规律。

四、评估沟通

让学生争论在试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法,教师引领答复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小组内争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争论可以发觉自己的缺乏,借鉴别人的阅历。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个练习很简洁,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熟悉。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学问,回忆试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学问又熬炼了学生归纳整理学问的力量。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忆的重要性,并培育学生归纳整理的力量,对提高学生的自学力量有重要的作用。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8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函数的概念指的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理解它关键就是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学生已经学过了集合并且初中对函数的概念已经作了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函数的概念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基本初等函数和函数模型等内容有必要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所以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例领悟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区间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就是指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区间的概念就是指能够体会用区间表示数集的意义和作用;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函数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况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况能力,其中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转化为具体。

【教学过程】

问题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炮弹的射高为845m,且炮弹距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随时间t(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h=130t-5t2.

1.1这里的变量t的变化范围是什么?变量h的变化范围是什么?试用集合表示?

1.2高度变量h与时间变量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为函数?若是,其自变量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学生体会用解析式或图象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对应关系,都有唯一的一个高度h与之对应。

问题2:分析教科书中的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唯一的一个臭氧层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

问题3:要求学生仿照实例(1)、(2),描述实例(3)中恩格尔系数和时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得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概况的能力。

问题4:上述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都是函数,那么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分析,函数还可以怎样定义?

4.1在一个函数中,自变量x和函数值y的变化范围都是集合,这两个集合分别叫什么名称?

4.2在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A→B中,集合A是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是函数的值域吗?怎样理解f(x)=1,x∈R?

4.3一个函数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如果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那么函数的值域确定吗?两个函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分析:求定义域就是使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所构成的集合;定义域一定是集合!

例2已知函数

分析:理解函数f(x)的意义

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相等?

例4在下列各组函数中与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

(1)两个函数相等,要求定义域和对应关系都一致;

(2)用x还是用其它字母来表示自变量对函数实质而言没有影响.

【课堂目标检1测】

教科书第19页1、2.

【课堂小结】

1、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要素,会球简单的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2、理解区间是表示数集的一种方法,会把不等式转化为区间。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10

一、课题: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2.7对数》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都应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自然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对数的概念及其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它属于函数领域的知识。而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部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数的学习,可以解决数学中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以及对数函数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数和指数可以求幂值,那么知道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求指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学习指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对数定义,难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八、教学流程:

问题情景(复习引入)——实例分析、形成概念(导入新课)——深刻认识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变式分析、深化认识(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介绍自然对数及常用对数)——练习小结、形成反思(例题,小结)

八、教学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内容的处理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教学设计,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11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地位分析:《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继学习圆以后运用“曲线与方程”思想解决二次曲线问题的又一实例,从知识上说,本节课是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又一次实际运用,同时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进一步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标准方程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去根式的策略.

(三)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并且还受到高二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如:由于学生对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因此从研究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障碍.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再次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椭圆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等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形成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设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方面我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诱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我提供的素材进行直观观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过程充分体现主体地位.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自制教具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实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的优势的结合,既突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5.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难点是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推导.关键是掌握建立坐标系与根式化简的方法.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节教材整体来看是两大块内容:一是椭圆的定义;二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是圆锥曲线这一章所要研究的三种圆锥曲线中首先遇到的,所以教材把对椭圆的研究放在了重点,在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教学中巩固和应用.先讲椭圆也与第七章的圆的方程衔接自然.学好椭圆对于学生学好圆锥曲线是非常重要的.

(1)对于椭圆的定义的理解,要抓住椭圆上的点所要满足的条件,即椭圆上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对比圆的定义来理解.

另外要注意到定义中对“常数”的限定即常数要大于.这样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特殊情况,即:“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一条线段;当常数小于时无轨迹”.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讲解椭圆的定义时注意不要忽略这两种特殊情况,以保证对椭圆定义的准确性.

(2)根据椭圆的定义求标准方程,应注意下面几点:

①曲线的方程依赖于坐标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是求曲线方程首先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让学生观察椭圆的图形或根据椭圆的定义进行推理,发现椭圆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以这两条对称轴作为坐标系的两轴,不但可以使方程的推导过程变得简单,而且也可以使最终得出的方程形式整齐和简洁.

②设椭圆的焦距为,椭圆上任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为,令,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简化推导过程和最后得到的方程形式整齐、简洁,要让学生认真领会.

③在方程的推导过程中遇到了无理方程的化简,这既是我们今后在求轨迹方程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又是学生的难点.要注意说明这类方程的化简方法:①方程中只有一个根式时,需将它单独留在方程的一侧,把其他项移至另一侧;②方程中有两个根式时,需将它们分别放在方程的两侧,并使其中一侧只有一项.

④教科书上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实际上只给出了“椭圆上点的坐标都适合方程“而没有证明,”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椭圆上”.这实际上是方程的同解变形问题,难度较大,对同学们不作要求.

(3)两种标准方程的椭圆异同点

中心在原点、焦点分别在轴上,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分别为:,.它们的相同点是:形状相同、大小相同,都有,.不同点是:两种椭圆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不同,它们的焦点坐标也不同.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椭圆的焦点在轴上标准方程中项的分母较大.

另外,形如中,只要,同号,就是椭圆方程,它可以化为.

(4)教科书上通过例3介绍了另一种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中间变量法.例3有三个作用:第一是教给学生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的方法;第二是向学生说明,如果求得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形式与椭圆的标准方程相同,那么这个轨迹是椭圆;第三是使学生知道,一个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12

一、说教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资料,它不仅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资料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进取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一样,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景,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必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逻辑思维本事也初步构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所以片面、不严谨。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本事和逆向思维的本事。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经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构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能够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进取性。故事资料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

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什么不相加而立刻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构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构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之后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

探讨1:,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

探讨2: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本事的良好契机。

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教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

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

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那里,让学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我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

对不对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那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

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设计意图:经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理解,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综合的本事。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

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

(略)

高中教学设计理念模板 篇13

一、单元教学内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中学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课时

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结构5课时

3、算法的基本语句2课时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斌值、条件、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五、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

(3)会用算法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程序框图

(2)变量与赋值

(3)循环结构

(4)算法设计

六、单元总体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七、单元展开方式与特点

1、展开方式

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2、特点

(1)螺旋上升分层递进

(2)整合渗透前呼后应

(3)三线合一横向贯通

(4)弹性处理多样选择

八、单元教学过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图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语句教学过程分析

经历将具体生活中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表示的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表达算法,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九、单元评价设想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让学生集中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结构、基本语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在其他相关部分还将进一步学习算法

文章来源:http://m.386h.com/shiyongfanwen/8014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