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导航栏

×
小学生范文 > 实用范文 > 导航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歌行》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1

每次走上讲台,看着台下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总是问自己,这节课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问着自己,就觉得身上的担子千钧重。

其实,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走进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沉闷的灌输型的课堂学生不喜欢,老师也是声嘶力竭而不得一丝乐趣;热闹的课堂学生喜欢,一张张小嘴说得天花乱坠,可一到真刀真枪动笔写作,就笔如千斤,江朗才尽了。该怎样解决这一个矛盾?难道这真是不可调和的问题。

从走上教育岗位这几年来,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生语文成绩很好,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中大多数不太喜欢语文课,因此上课也是漫不经心的;另外一些学生很认真,语文课上老师说的每句话,板书的每个字,他们都会记录下来,可是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一经调查才发现,奥妙原来很简单,前者爱看书,而后者却把看书当成了任务,努力完成,体味不到其中的任何乐趣。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就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要充当引路人,引领我们的每个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其实,想想我们自己,当你把阅读变成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还用担心读书认真不认真的问题么?所以,面对学生,我并不急着分析课本,而是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把其中的经典情节用幽默的语言简单的讲给学生听,语言不一定很优美,但是一定要现代,这里的现代是说将过去的观念用现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甚至是网络语言说出来。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自发的去找名著阅读,这样比你苦口婆心的向他推荐,声色俱厉的强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其二,分析课文时,我要求自己在备课时一定要找这篇课文中的"发笑点"。因为没有一个人喜欢板着脸的严肃说教,孔子说的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找到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话题后,我尽量让学生笑着听课,随意发言,只要是跟这个话题相关的,你想说就说。慢慢的,学生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他们有了写的欲望,很想把心里话写下来,因为是自发的写作,他们也会自觉的锤炼字词,不厌其烦的改。我想,到了这个程度,我们还担心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么?

其三,注意语文课的深度。我绝对认同语文学习决不能停留在表面这个观点。所以,我经常给学生读美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蕴涵的哲理,提醒他们其中优美字词句的意境,并要他们写下听后感。这样训练的结果,学生从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因为听的多,视野也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是素材多多,观点新颖,经常会有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出现呢!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写出来只是想告诉大家,语文教学效果的呈现必须以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为前提。我也在努力这样做着,若忽视这一点,教语文真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了。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2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试点实施已经四年了,我所带的第二届参加课改的学生也已毕业,对课改,我感受颇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诸多“新的色彩”使得我们当今的高中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然而,我们在这些“活”的试验课堂气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初中教学与高中教学脱节,教师却仍追求高中课堂的达标和活跃。

新课程的改革是由初中开始试点实施的,应该说初中的课程改革确实减轻了学生的学生负担,学生只需课堂认真听讲,考前看看课本就能考出高分,不必额外地多做练习,课堂课外都很轻松。老师在课堂上也不讲太难的东西,只把表层的知识交给学生就行了。可是在这样的学习要求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懂得怎样自己学习,不懂得怎样自己将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自己的东西,只等着老师来推,老师说“该做笔记了”便记两笔,老师不说就不记。而且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连知识的基本体系都没有形成,而高中的许多知识又是必须建立在这些基本体系之上的,于是我们的高中教学便成了空中楼阁。比如几乎所有学生都不懂得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更不用说句子成分了,可是没有这些知识就无法贯彻文言文的诸如活用、句式等基础知识,而要讲清这些相关语法知识,语文课堂又必然会变得比较沉闷,这又违反了新课改的精神,于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就只好避重就轻,抛开这些枯燥的语法,转而注重文言文故事情节的介绍与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遇上语法现象或直接告诉学生或由学生自己去看参考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岂不失了其本质,与现代散文、小说的教学有何二致?

我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什么文章就应该像什么文章。各种文体都有其独有的特征,我们在教时也应保有文章本身的问题和内容特征,如果我们把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按照一种文体来上,那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情境,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课改,制造虚的达标和活跃。

二、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自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肯定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没有置疑问难?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总之,感觉这样的课型,学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没有潜下水去探宝,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泼之余,实感双基浮躁。因此,我们现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要从表面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课堂中的哪些闪光点,这些活跃气氛的活动是否有益于学生在求知的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选择和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务实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实,而不能从“北极”走向“南极”。

三、学生失去了传统意义而言“读书”“读”的权利。

本者,根也,用以吸收养分长成躯干枝叶。“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 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 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由此可见,“读”是高中语文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以“读”为本,再相应地辅以“讲”、“问”等方法,就能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

四、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是的,每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处境与心境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我反对”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明显错误也没有及时及中肯地纠正,而有些教师竟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而并非仅仅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综上所述,我认为针对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存在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些主观的努力,比如:

1、以教材为“本”。教材是教学之本,是基础,只有把教材学懂了,学会了,才可能谈得上拓展、提升。

2、难度要降低。学习是一个信心培养的过程,如果把学生都搞蒙了,信心失去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做一些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做一些策略上的调整。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了培养学习习惯,就是教给了学生会学习的方法。

4、重视第一思维点。第一思维点要强调,要提醒,要启发,要比较,要训练学生自己去找,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的头脑掀起风暴,教师千万不要替代学生做学生该做的事情。

5、不断地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有了可以学好的信心,教学活动才可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呼应。

怎样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我相信,一路走下去,总会走出一片蓝蓝的天。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短歌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学习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

3.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1.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2.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如何运用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课堂讨论。

3.个人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介绍唐代短歌行的背景和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二、讲授(20分钟)

1.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

2.分析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

1.分组讨论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

2.分组讨论短歌行的写作技巧和韵律。

四、个人写作(30分钟)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写一首短歌行。

2.学生交换作品,互相评价。

五、总结(5分钟)

1.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分析短歌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以及讨论短歌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个人写作环节让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并通过互相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是,课堂时间有限,个人写作环节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短歌行的创作过程。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5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就学习《夏夜多美》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张贴到图板上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因此,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6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教科书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重点:

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

感受劳动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1.回扣上节课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2.回顾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歌:《归园田居》《悯农》等。

《归园田居》:描摹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

提出问题:在内容上,《芣苢》《插秧歌》与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12分钟

环节一

《芣苢》:劳动的欢歌

核心任务:自读《芣苢》,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学生障碍点:全诗一共只有48个字,还有很多重复的字句。要怎么写出200个字的画面来?

难点突破:

(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任务: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填写表格

问题1: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

明确: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

表示六个动作。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问题2: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障碍:概括画面,而非描绘画面。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动词的内涵,从而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出诗歌的画面。

方法点拨:借助字形字源,品味动词含义,展开联想想象

参考名家译文,还原劳作场景,描绘诗中图景

明确:看似简单六个字,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二)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

方法点拨:对比阅读《芣苢》与《弹歌》,体会两首歌不同节奏背后的情感差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句背后的画面与情感。

明确: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

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芣苢》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感受到劳动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快乐。

学生活动:修改预习作业

10分钟

环节二

劳动者的颂歌:《插秧歌》

核心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难点突破:

(一)写作基础: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问题1:和《芣苢》相比,《插秧歌》里的劳动有具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诗句谈一谈。

知识补充:插秧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

紧张的气氛

专注的劳动者

提示关注要点:关注动作,还原画面

关注比喻,感受气氛

关注语言,揣摩心理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二)写作难点:依据诗句,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

问题2: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

要点:符合人物身份

契合人物性格

关注特定情境

举例:以“农夫”形象为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作为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齐劳作,会是什么感受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农夫自己会不会产生自己是战士的想法?)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辛劳:不没吃早饭,也顾不上休息呢)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

明确:劳作是辛苦的,紧张的。所以本诗时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歌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但这些,在劳动者这里,其实是一种自觉。

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承担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

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人对待庄稼,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春种,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为了潜意识。

1.总结

劳动何以成歌成诗

回答问题: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

明确:展示古代劳动者的风采,与其他写劳动者的诗歌相比,还原了劳动最本真的滋味。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使我们在远处欣赏劳动妇女们忙碌欢乐的劳动画面;

《插秧歌》,让我们走近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2.思想总结:

“劳动何以成诗”

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感。

3.拓展阅读:

朗读关于劳动的诗,体会劳动中的快乐和美丽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乡村四月(宋·翁卷)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7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

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学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教学上,而没有对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那就不可能达成课标目标,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层次的区域地理教学了。如果上述两位老师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两节课就能成为典型优秀示范课了。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好,拉丁美洲文学做为外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种类,随着近百年来拉丁美洲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就是这本名著的节选部分。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xx)是20世纪哥伦比亚享有盛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和记者,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是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2、作品简介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作品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写作风格。它的特点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种风格的作品常常通过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使人从审美中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近百年来拉丁美洲大地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沧桑巨变,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民族特点,从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能够让学生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

(一)掌握基础、初识文章

详见知识要点。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吉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三)总结情节、介绍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内容

①新商道的开辟,使得马孔多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进入马孔多。

②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从遥远的马纳乌雷辛苦跋涉到来之后出现了各种怪异行为。

③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赏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孤僻怪异的神奇人物。

②错综曲折的离奇故事。

③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④绮丽诡异的语言特征。

总之,在全文中,对话、回忆、梦魇、联想、神话、预言无处不在,时空轮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营造出一股神秘诡异的奇特氛围。

3、抽丝剥茧、剖析现实

①文章的主要情节涉及到哪几个要点?

音乐钟进入了马孔多人的生活。丽贝卡的言语沟通过程。马孔多人忘记了事物的名称。

②情节要点含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时间和语言。

③音乐钟代替了群鸟报时意味着什么?

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但也可以带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

时间加速之后,人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中,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当客观时间已经很充足时,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钟表所代表的时间上,在无所事事中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除了时间,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写音乐钟的那段文字,就是统一、整严、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的痕迹,用“音乐钟”代替“群鸟”便是机械时间(现代时间)代替了自然时间(传统时间)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现。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

④丽贝卡来马孔多后的语言交流情况意味着什么?

这一点要结合着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记了事物的名称这个现象一起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定义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分为“能指”和“所指”,语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举一个例子,gou这个声音是能指,gou这个读音所代表的动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义更加重要,可是当“能指”都被马孔多人遗忘掉的话,“所指”代表的意义就更无从说起。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社会。

马孔多人忘记的名称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础性的事物,这样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遗忘,足以证明失眠症的危害极大。而语言被遗忘后,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义就会消亡。丽贝卡的焦虑和抗拒也隐含着这层意义。

⑤文中情节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还说明了什么?

这一点主要通过丽贝卡的语言沟通的过程来体现。丽贝卡一开始不与人交流,意味着不愿意跟别人有语言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融合。这就是语言缺失造成的。所以丽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缓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独的焦虑感。

但是丽贝卡最后还是跟家人交流沟通了,但是过程繁复,手段骇人。。经过这场语言同化的过程,丽贝卡之所以说殖民地语言说得跟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我们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段描写事实上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来语言殖民的具体过程。

福柯提出,群体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话语的实现同时也是权力的实现,因为权力与欲望始终围绕着言语的合法性展开斗争。

拉丁美洲是一个混合文化的地域,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长为稳定文化系统的情况下,已经发展成熟的欧洲天主教信仰以改头换面的施予者姿态强行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截断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对自我身份确定性的过程。

在推行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殖民者的语言对殖民地文化和语言进行的播撒和渗透,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我的身份,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在丽贝卡来之前,课文中提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所谓的“顽固”,其实是当地人的原始心态和语言表征尚没有外来文明侵袭的保留,但是在乌尔苏拉的心目中,“顽固”地说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种让她安心的.现象。所以,乌尔苏拉会通过希望儿女们都说卡斯蒂利亚语来获得某种安全感,而不说这种语言的丽贝卡先是被认为是疯掉,后来直接被毒打。在这个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语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细节,照看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保姆是只说古印第安语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乌雷看见丽贝卡语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现后,第二天跑得无影无踪,他们是印第安古老王国的王子和公主,离乡背井,屈居人下就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语言和背后仅存的对已消亡的历史的回忆,当失眠症在闭塞落后的马孔多蔓延时,意味着外来文明入侵的触角已经布满了拉丁美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4、深入赏析、评价反馈

马尔克斯通过描写统一使用音乐钟和遗忘语言这样的生活细节是想表现拉丁美洲什么样的宏大历史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得出,马尔克斯写这个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大家忘记,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

事实上,这些细节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化变迁。无论是时间因素还是语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欧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术权力和话语权力促使了拉丁美洲传统民族性的消亡。虽然,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可量化、可计算的客观化影响,但是同时也在强力推行现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摧毁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样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锢,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西方殖民者绝对服从。整个拉美民族都在孤独的包围中,人们通过掩耳盗铃般的失忆和遗忘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重复的行为、集体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这种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借着这篇选文,想帮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独》这本名著的一个核心思想——摆脱殖民统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十分重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剧告诉我们,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保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主动权,这样,才不会屈居于西方话语中,失去我们东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作业:

1、如果马孔多没有开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马孔多百年孤独的问题呢?

2、请同学们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句话,将两篇文章对照分析,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会不会产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呢?

以上问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

《红高粱》(莫言)、《危地马拉传说》(阿斯图里亚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六、板书设计

时间技术权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语言话语权力

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失忆、遗忘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9

一、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优势所在、存在问题等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不是很多。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

二、具体改进措施

1、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教师应将学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始终如一地训练学生: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仔仔细细审题,努力提高作业的准确性。逐步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作风。

2、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强化语言积累

多读多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的经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3、注意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方法。像如何理解重点词句,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都有一个方法的指导问题。要鼓励学生读中生疑,读中质疑,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中解疑,经过读书——质疑——再读书——解疑的过程,在读中加深体验,深化理解,发展思维,逐渐提高感悟理解能力。学生学得方法,能力得到发展,就会迁移到其它文章的阅读中,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4、加强习作指导,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习作是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事物的感知是轮廓式的,反映在习作上是表达不具体,空洞。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具体。要注意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围绕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选取习作素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获取内容,凸现习作内容的多样化。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10

自从课改以来,老师们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高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下面我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高中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而高中阶段对口语交际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培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阅读教学中的讨论、交流,作文教学中的评议、修改)有意识地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二是在口语交际课上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三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四要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简洁流畅。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例如:教学《锦瑟》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有很多的理解,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认为,创新能力首先是基于个体的能力和品质。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体现了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师要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解,通过读课文相关部分,展开想象尝试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化做各自喜欢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脑海里在生成作品形象,进而有新的创造。

(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和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要求每位合格公民都要具备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新变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源,拓展视野,获得选择、判断信息的技能。

1.课前搜集处理信息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阅读。"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应从生活出发,把生活和课堂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课前作一些准备,从书籍、电脑等媒体中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在准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运用信息,并重视信息的表达形式和表现结果。

2、课中运用网上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可以以计算机为"中介工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听觉、视觉、动觉等形象语言的相互转换,把语文与音乐、美术、图画、社会、自然、数学等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发挥各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课堂教学改革主要特征: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我认为, 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课堂环境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请学生合作表演,学生也可以请教师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应该虚心地接受学生提出的正确意见。(如:教师朗读时个别字的读音不够准确也是客观存在的。)

(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受表扬的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百倍,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只要我们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最大可能地展示自我,并逐步走向成熟。

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三、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注意课堂气氛的把握。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注重课堂效果与秩序。

3、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应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4、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此时,学生虽然表演得不很理想,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多数教师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整体课改的关键。因此,我们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更多地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我们也决不能以固定的思维去看待它,而是要在前人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初中课堂教学反思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优秀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潜力目标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潜力。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整体感知

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

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

三、课文赏析

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

诗的前八句写:应对美酒就应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这八句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化用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向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能够摘取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不能停止。远方宾客穿过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反复咏叹,人才难求,抱负难以实现。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点名主题,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抒发了功业未就的忧愁。

二)解读诗歌意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问:诗歌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营造忧愁的情绪?

[明确]:“酒”、“朝露”、“鹿”、“明月”、“乌鹊”

1、“酒”意象

“酒”这一意象历来被文人运用,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酒似乎总是被用来表达忧愁,所以人们常说“借酒消愁”,“酒”似乎成了忧愁的`代名词。曹操在那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人生短暂。

问:然而,作者在那里对人生是抱有一种消极的态度还是用心地态度?(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然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应对美酒应当高歌,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不见,仿佛是在叫人们要“及时行乐”。但是我们说了,学习这首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诗,曹操是胸怀大志的人,他是要干一番事业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已经53岁了,应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而且结合全诗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在那里感叹人生短暂,不是要人及时行乐,而是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及时地建功立业。

问:但是这样强烈地目的,曹操为什么要用这样低沉的笔调来写呢?

[明确]实际上曹操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不见,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就会说得十分真切,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贤士的心扉。所以说曹操的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

2、“朝露”意象(重点)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汉乐府《长歌行》。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那里主要是表现的春天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也暗含了“要趁年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一事无成”,所以诗歌后面才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曹植)“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阮籍)也都借“朝露”表达人生、生命的短暂。

3、“鹿”意象。据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遥相呼鸣。那里比喻作者渴望找到贤才。

4、“明月”意象

“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也是相当多的。“床前明月光”(表达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思念故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以月寄情爱)。曹操在那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空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空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完美,我多么想得到他们阿!但又不明白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5、“乌鹊”意象

诗人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之贤才,这毋庸置疑。“乌鹊”一词有多种理解:乌鸦和喜鹊;乌鸦;泛指飞鸟。清代沈德潜亦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但“乌鹊”这一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古人常以乌鸦的鸣叫、飞行或出行作为决定人事吉凶的依据,叫做鸦占。鸦占之俗可溯久远。《诗经》中就有“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说乌鸦明白谁家富贵就会飞落到谁家的屋顶,这系吉兆。其后以乌鸦决定吉凶的信仰一脉传承下来。

三)概括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突出重点)

问: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呢?

[明确]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1、比兴(首先温习什么是比兴手法)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早晨易逝的露水比喻人生短促。

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不可拾掇比喻理想可望而不可即。

用暮色苍茫中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贤者的四处奔走,以乌鹊的绕树而飞、择木儿栖喻指贤者的择主而事,都自然贴切的表达了作者渴慕贤才、以共图大业的思想。

2、典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先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阿,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那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向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虽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能够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

紧之后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描述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那里来,我是必须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自己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但是这个典故用在那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情绪。

3、抒情与言志相结合

诗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既得贤才的欣喜,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尽归己有的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h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作品感染力的艺术效果。抒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课文小结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资料和好处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到达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这首诗

五、拓展练习

引来人才虽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能够看出他对人才的态度?能够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项羽: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六、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必须受益匪浅。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提示: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高中教案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总结 篇12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创造“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文章来源:http://m.386h.com/shiyongfanwen/8104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