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范文网

导航栏

×
小学生范文 > 小学作文 > 导航

《孔融让梨》读后感(通用)

作文相信大家都写过吧,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很多人写作文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思路,为了写好作文我们需要多加练习,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孔融让梨》读后感(通用)”,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孔融让梨》读后感。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让梨》读后感()。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爱幼。

编辑推荐

精选:《孔融让梨》读书笔记150字作文大全


今天晚上,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本书。

这个故事说一位叫孔融的小朋友,家里有五个哥哥,有一个小弟弟,有一天,他们摘了一筐梨子,然后大家商量怎么分,父亲让孔融来分,孔融挑了一个最大最大的梨子给了小弟弟,挑了一个最小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的给五个哥哥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不想到别人,这样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所以我们要懂得谦让!

读后感(通用)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在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她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让我佩服,让我敬仰!

主人公丽丝,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家庭中,他的父母酗酒,吸毒,母亲还患有精神分裂症和艾滋病,她拼命维持自己的那个已经破烂不堪的家.但这家还是破碎了,她被迫流浪,每日靠偷东西,吃别人丢弃的食物为生,睡在地铁车厢里。当母亲因艾滋病死亡时,她深受感触,知道自己不应该沉沦下去,她要做一个正常人.她重新找了一所学校上学,她用二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以第一的好成绩申请到了奖学金,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经历进入了哈佛大学。

跟主人公比起来,我要幸福得多,但却没有她那种不放弃,不认输的精神。我的学习劲头也远不如她,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要睁大眼睛去看清世界,用意志改变自己。

好吃的梨(通用)


今天,妈妈买来了一袋梨,我走上前去,想马上吃一个,才想起梨还没有洗,洗完以后,我仔细地看了一遍,这我才看一些细小的部分,梨立起来看,就像一个大葫芦,上面有个黑把,还太粗糙了,梨上还有许多小点,而且有几道疤,下面与把对齐的地方有个黑黑的洞。梨的整体来看,好玩极了。

看完之后,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大口。哇!太好吃了!甘甜无比、清脆可口,真美味!

我爱吃美味的梨,因为梨不仅长相好玩,还特别好吃。

《红与黑》读后感(通用)


人们都说书籍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其实,书又何尝不是反映

长征读后感(通用)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着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读后感(通用)


我读了《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中的《爱看闲书杂书》和《读无字之书》,感触很深。

这两个故事主要写了毛泽东酷爱读书。在私塾时,他背着塾师读了《三国》、《水浒传》、《西游记》并能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学校放假时,毛泽东和同学一起去游学。1个月过去了,他经历了千辛万苦,了解了中国的城乡社会,了解了广大人民的疾苦,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这两个故事使我深受启发:我们一定要热爱读书、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把读到的、学到的加以运用,才能有所作为。故事中的毛泽东,小时候就有读书的习惯。他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与书为伴。无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晚年;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无论是中南海的办公室,还是外出视察,他的身边都离不开书。就连他晚年睡过的床,有一半空间都放着各种书籍。特别是在私塾里,他一直在看塾师认为的坏书,就是为了使自己增长知识。通过毛泽东的例子,我知道了要想学习好,不勤奋是不行的。而且,不能只读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接近大自然,打开绿色的课本。中国有一句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就这样做的。学校放假时他和同学走出课堂、教室、图书馆,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农民中间去,了解社会实际,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因而,在今后的革命生涯中,他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危险都能从容不迫,应对自如。在周末或寒暑假里,我们要多出去走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了解更多知识。国家的兴亡,和知识是相关的。没有知识,就制造不出先进武器、交通工具、桥梁以前,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智慧给我们建造了新中国,我们又怎能不把事业继续下去呢?只有我们多读书,努力学习,才能有能力把祖国建造的更好。虽然我们现在小,但要为长大以后打好基础。

来吧,让我们向毛泽东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对国家、人民有用的人。

文章来源://m.386h.com/xiaoxuezuowen/4429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