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范文网

导航栏

×
小学生范文 > 实用范文 > 导航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2025-09-23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16篇。

如果您正在寻求实用文体的常用句式,尤其是针对电商或广告文案,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如“立即购买,抢先体验!”或“限时优惠,不容错过!”这类句式既简洁又具有冲击力,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一>

¡¡¡¡Ò»¡¢Ó¦ÓÃд×÷µÄº­Ò弰ʵÓÃÐÍÎÄÕµÄÌØÕ÷

¡¡¡¡ÈËÃÇͨ³£°ÑʵÓÃÐÍÎÄÕµÄд×÷³ÆÎªÓ¦ÓÃд×÷£¬¶øÊµÓÃÐÍÎÄÕÂÊÇͬÐÀÉÍÐÍÎÄÕÂÏà¶Ô¶øÑԵģ¬ÊÇָΪ½â¾öʵ¼ÊÎÊÌâ¶ø×«Ð´µÄ¸÷ÀàÎÄÕ£¬ÊÇÔÚÉç»áÉú»îÖÐÓÐ×ÅÌØ¶¨µÄÓÃ;µÄÎÄÕ¡£ÊµÓÃÐÍÎÄÕÂÒ»°ã±»Í¨³ÆÎªÓ¦ÓÃÎÄ¡£

¡¡¡¡´Ó×ÜÌåÉÏ˵£¬ÊµÓÃÐÍÎÄÕÂÔÚÄÚÈݺÍÐÎʽ·½ÃæÌåÏÖ³öÁ½´óÌØÕ÷£ºÒ»ÊÇ´ÓÄÚÈÝ·½ÃæÀ´¿´£¬ÊµÓÃÐÍÎÄÕÂÊÇΪ½â¾öij¸ö¾ßÌåÎÊÌâ»ò´¦ÀíijÏî¾ßÌ幤×÷¶ø×«Ð´µÄÓ¦ÓÃÎÄ£¬ÆäÄÚÈÝͬÏÖʵÉú»îÃÜÇÐÏà¹Ø£¬ÊÇÏÖʵÉú»îÄÚÈݵķ´Ó³£»¶þÊÇ´ÓÐÎʽ·½ÃæÀ´¿´£¬ÊµÓÃÐÍÎÄÕ´ó¶¼ÓÐ׏̶¨µÄÌåʽ£¬´øÓÐÒ»¶¨µÄ³Ìʽ»¯Ìص㡣

¡¡¡¡¾ßÌåµØËµ£¬Ö÷Ö¼¡¢²ÄÁÏ¡¢½á¹¹¡¢ÓïÑÔÊÇÒ»ÇÐÎÄÕµĹ¹³ÉÒªËØ£¬ÊµÓÃÐÍÎÄÕµÄÌØÕ÷¾Í·Ö±ðÌåÏÖÔÚÕâËĸö·½Ãæ¡£

¡¡¡¡£¨Ò»£©Ö÷Ö¸µ¥Ò»¡¢¼¯ÖС¢Ã÷È·

¡¡¡¡Ö÷Ö¸ÊÇÎÄÕµÄÖÐÐÄÒâ˼£¬ÊÇ×÷ÕßµÄÒâͼ¡¢Ö÷ÕÅ»ò¿´·¨ÔÚÎÄÕÂÖеÄÌåÏÖ¡£µ¥Ò»¡¢¼¯ÖС¢Ã÷È·ÊÇÓ¦ÓÃÎÄÖ÷Ö¼µÄÌØµã£¬Í¬Ê±£¬Ò²¿ÉÒÔ˵ÊǶÔÓ¦ÓÃÎÄÖ÷Ö¼µÄÒªÇó¡£

¡¡¡¡Ëùνµ¥Ò»£¬ÊÇ˵һƪÎÄÕÂÖ»ÄÜÓÐÒ»¸öÖÐÐÄ£¬Ö»ÄÜÎ§ÈÆ×ÅÒ»¸öÖ÷Ìâ°ÑÎÊÌâ˵Çå˵͸¡£

¡¡¡¡Ëùν¼¯ÖУ¬ÊÇ˵һƪӦÓÃÎÄÖ»ÄÜÓÐÒ»¸öÖÐÐÄ£¬¶øÕâ¸öÖÐÐÄÓ¦ÊÇÈ«ÎĵÄͳ˧¡£

¡¡¡¡ËùνÃ÷È·£¬ÊÇ˵ÎÄÕµÄÖÐÐÄÒâ˼£¬×÷ÕßµÄÒâͼºÍÖ÷ÕÅÊÇʲô£¬ÒªÊ¹¶ÁÕßÒ»¿´±ãÖª¡£

¡¡¡¡£¨¶þ£©²ÄÁ϶àÑù¡¢ÕæÊµ¡¢ÓÐÁ¦

¡¡¡¡²ÄÁÏÊǹ¹³ÉÎÄÕÂÄÚÈÝ£¬Ðγɡ¢Ö§³Å²¢±í´ïÖ÷Ö¼µÄ¸÷ÖÖÊÂʵÓëÀíÂÛ¡£ÉÆÓÚ´Ó²ÄÁϳö·¢£¬×¢ÒâÈòÄÁÏ˵»°£¬²ÅÄÜÑÔÖ®Óоݣ¬ÑÔÖ®ÓÐÎд³öÄÚÈݳäʵ¡¢·á¸»£¬ÓнÏÇ¿µÄ˵·þÁ¦µÄÎÄÕ¡£

¡¡¡¡´Ó²ÄÁϱ¾ÉíµÄÐÎ̬À´¿´£¬ÊÂʵÓëÀíÂÛÊDzÄÁϵÄÁ½´óÀàÐÍ¡£Èç¹ûÔÙ×÷½øÒ»²½»®·Ö£¬ÊÂʵÔòÓÐʼþÓëÇé¿ö¡¢ÊµÎïÓëÏÖÏóµÈÐí¶àÖÖ£¬ÀíÂÛÔòÓз½Õë¡¢Õþ²ß¡¢¹æ¶¨¼°¸ÅÄî¡¢Ô­Àí¡¢Ñ§ËµµÈµÈ¡£´Ó²ÄÁϵÄÀ´Ô´À´¿´£¬ÓеÚÒ»ÊÖ²ÄÁϺ͵ڶþÊÖ²ÄÁÏÖ®·Ö¡£²»Í¬ÀàÐ͵IJÄÁÏÍùÍùҪͨ¹ý²»Í¬µÄ;¾¶»ñÈ¡£¬¹Û²ì¡¢ÊµÑéºÍµ÷²éÊÇÔÚʵ¼ùÖлñÈ¡ÊÂʵ²ÄÁϵÄÖ÷Ҫ;¾¶£¬Êǵõ½±¦¹óµÄµÚÒ»ÊÖ×ÊÁϵÄÖØÒªÇþµÀ£»²éÔÄÎÄÏ×ÔòÄܹ»¼¯ÖлñÈ¡ÀíÂÛ²ÄÁÏ£¬µÚ¶þÊÖ²ÄÁÏÖ÷ÒªÓÉ´Ë»òͨ¹ýµ÷²éµÃµ½¡£

¡¡¡¡ÕæÊµÊÇʵÓÃÐÍÎÄÕµÄÉúÃü£¬¶ø²ÄÁϵÄÕæÊµÓÖÊÇʹÎÄÕ¾ßÓÐÕæÊµÐÔµÄÊ×ÒªÌõ¼þ¡£

¡¡¡¡ÓÐÁ¦ÊÇʵÓÃÐÍÎÄÕµIJÄÁÏËùÓ¦¾ß±¸µÄÁíÒ»¸öÌØµã¡£ÓÐÁ¦Ê×ÏÈÊÇ˵²ÄÁÏÒªÄÜΪÖ÷Ö¼ËùͳÂÊ£¬¶ø²»ÊÇÓÎÀëÓÚÖ÷Ö¼Ö®Í⣬»òͬÖ÷Ö¼Ïà㣣»Æä´ÎÒªÇóËùÓòÄÁÏΪÖ÷Ö¼µÄ±í´ïËù±ØÐ裬¶ø²»ÊÇ¿ÉÓпÉÎÞ¡£

¡¡¡¡£¨Èý£©½á¹¹ºÏÀí¡¢½÷ÑÏ¡¢¹Ì¶¨

¡¡¡¡¼òµ¥µØËµ£¬½á¹¹ÊÇÎÄÕµÄÄÚÈݹ¹Ô죻°²ÅŽṹ£¬¾ÍÊǸù¾ÝÖ÷Ö¼±í´ïµÄÐèÒª£¬ºÏÀíµØ×éÖ¯²ÄÁÏ¡£

¡¡¡¡´Ó¸ù±¾ÉÏ˵£¬½á¹¹ºÏÀí¾ÍÊÇÖ¸½á¹¹µÄ°²ÅÅ·ûºÏ¿Í¹ÛÊÂÎïµÄ¹¹³ÉºÍ·¢Õ¹¹æÂÉ¡£

¡¡¡¡¾ÍÆä±¾ÖʶøÑÔ£¬ÊµÓÃÐÍÎÄÕÂÓ¦¸ÃÊÇÒ»ÖÖÂß¼­¹¹³É£¬¶øÂß¼­¹¹³ÉÔòÒª½²Çó½÷ÑÏÐÔ£¬¶ø²»ÄÜÁ÷ÓÚËÉÉ¢ÎÞÐò¡£

¡¡¡¡¹Ì¶¨ÊÇʵÓÃÐÍÎÄÕ½ṹµÄÒ»¸öÖØÒªµÄÌØµã¡£ÔÚ³¤ÆÚµÄд×÷ʵ¼ùÖУ¬¸÷ÀàʵÓÃÐÍÎÄÕ´ó¶¼ÐγÉÁËͳһµÄ¹¹³É¸ñʽ¡£

¡¡¡¡³Ìʽ»¯ÊÇÎÄÒÕ´´ÔìËùÓ¦Á¦±ÜµÄÒ»ÖÖÇãÏò£¬µ«È´ÊÇÓ¦ÓÃд×÷Ëù²»Äܱ³ÀëµÄ¹æÂÉ¡£½á¹¹¹Ì¶¨£¬¸ñʽ¹æ·¶£¬ÊǸ÷ÀàʵÓÃÐÍÎÄÕ·dz£ÖØÒªµÄÒ»¸öÌØÕ÷¡£

¡¡¡¡£¨ËÄ£©ÓïÑÔ׼ȷ¡¢¼òÃ÷¡¢Æ½Òס¢×¯ÖØ

¡¡¡¡ÓïÑÔÊÇ˼ÏëµÄ`ÍâÒ¡¢ÐÅÏ¢µÄÔØÌå¡¢½»¼ÊµÄ¹¤¾ß£¬À뿪ÓïÑÔ£¬Ð´×÷¾ÍÎÞ·¨½øÐС£

¡¡¡¡ÊµÓÃÐÍÎÄÕµÄÓïÑÔ׼ȷ³ýÁËÊÇÖ¸ÓôÊÔì¾äÇ¡µ±¡¢ÌùÇС¢µÃÌåÖ®Í⣬»¹ÓÐÆäÌØÊâµÄº¬Òå¡£Ê×ÏÈ£¬×¨ÒµÊõÓïºÍÐÐÒµÓÃÓïµÄ´óÁ¿Ê¹Ó㬻áÔöǿӦÓÃÎÄÓïÑÔµÄ׼ȷÐÔ£¬»òÕß˵ÊÇÓ¦ÓÃÎÄÓïÑÔ¾ßÓÐ׼ȷÐÔµÄÌåÏÖ¡£×¨ÒµÊõÓïºÍÐÐÒµÓÃÓÊÇÖ¸ÓÃÓÚÌØ¶¨µÄѧ¿Æ¡¢×¨Òµ

¡¡¡¡ÁìÓò»òÉç»áÐÐÒµµÄÒâÒåÈ·¶¨µÄרÃÅÐÔ´ÊÓï¡£

¡¡¡¡ÈκÎÎÄÕµÄÓïÑÔ£¬¶¼Ó¦µ±¾ßÓмòÃ÷ÐÔ¡£¶øÔÚÒÔ¸ßЧ¡¢¿ìËٵش«µÝÐÅϢΪÈÎÎñ£¬ËùνµÄÓïÑÔ¼òÃ÷£¬¾ÍÊÇÄÜÓþ¡¿ÉÄÜÉÙµÄÓïÑÔ²ÄÁÏ£¬°Ñ¾¡¿ÉÄܶàµÄÐÅÏ¢Ã÷Ã÷°×°×µØ´«µÝ¸ø¶ÁÕß¡£

¡¡¡¡Æ½Ò×¼´Æ½Êµ×ÔÈ»¡¢Ïþ³©Ò×¶®¡£ÎÄÕÂÓïÑÔµÄÆ½Ò×Ê×ÏȱíÏÖÔÚÓÃÓïµÄÖ±°×ÉÏ¡£

¡¡¡¡Ó¦ÓÃÎÄÌØ±ðÊÇÓÃÓÚ¹¤×÷µÄÓ¦ÓÃÎÄ´ó¶¼Ó¦µ±´øÓÐÒ»ÖÖם֨µÄ·ç¸ñ£¬¶øÓïÑÔµÄם֨ÕýÊÇÐγÉÎÄÕµÄם֨·ç¸ñµÄ×îÎªÖØÒªµÄÒòËØÖ®Ò»¡£

¡¡¡¡×ÜÖ®£¬Ö÷Ö¼µ¥Ò»¡¢¼¯ÖС¢Ã÷È·£¬²ÄÁ϶àÑù¡¢ÕæÊµ¡¢ÓÐÁ¦£¬½á¹¹ºÏÀí¡¢½÷ÑÏ¡¢¹Ì¶¨£¬ÓïÑÔ׼ȷ¡¢¼òÃ÷¡¢Æ½Òס¢×¯ÖØ£¬ÊÇÓ¦ÓÃÎÄËùÓ¦¾ß±¸µÄ»ù±¾ÌØÕ÷£¬Ò²ÊǶÔÓ¦ÓÃÎÄд×÷µÄ»ù±¾ÒªÇó¡£

¡¡¡¡¶þ¡¢Ìá¸ßʵÓÃÐÍÎÄÕÂд×÷ˮƽµÄÖ÷Ҫ;¾¶

¡¡¡¡£¨Ò»£©ÒªÑо¿ÎÊÌ⣬°ÑÎÕÇé¿ö

¡¡¡¡£¨¶þ£©ÒªÁì»áÕþ²ß£¬ÊìϤ¹æ¶¨

¡¡¡¡£¨Èý£©Òª´¸Á¶Ë¼Î¬ÄÜÁ¦£¬¼ÓÇ¿ÓïÑÔÐÞÑø

¡¡¡¡£¨ËÄ£©ÒªÕÆÎÕ¹æÂÉ£¬ÁË½â¹æ¶¨

¡¡¡¡£¨Îå£©ÒªÉÆÓÚ½è¼ø£¬ÇÚÓÚʵ¼ù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二>

一、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因此,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朗读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及注意的分配能力。相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其朗读水平是最低层的,朗读时会出现错读、漏读、添字等这些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朗读能力还未得到开发,这就需要老师的带读、范读一步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而中高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则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其朗读水平也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发挥,这就是为什么越高年级的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就越好的的原因。

二、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

汉语言的传播有几千年的历史,怎样使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掌握它,传统的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些蕴涵着语文教学客观规律和经验总结都强调一个“读”字,可见“读”的重要性。

1.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他们就如同站在作者的地位,替作者说出这一番话。反复的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这时,作者的语言就真正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

2.朗读是学习作者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朗读的过程,是读者一边读,一边揣摩的过程。与默读不同,默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思考,而朗读则要一字一字地读出来,读到烂熟于胸的程度时,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读者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去。

3.朗读和背诵能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极为有益的。大声、反复朗读能够使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使记忆能够在大脑里长久储存,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可为学生写作文、修改病句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正是进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从而把课文读“活”,让课文的内容就像播放动画片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学生的理解。它最大限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既然朗读在教学中发挥着那么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朗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教师的朗读指导要到位。

学生在朗读时,刚开始很难做到将朗读的理论知识,完美地运用到实际的朗读当中。或者,对一文章分析不够准确,本来需重音的地方,结果却忽略掉了,本来应该激昂的部分却读出了愤怒的情感等。这时,教师的指导就非常有帮助了,并且在学生朗读到位时,适当地提出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也会大大提高。记得在教学六年级《19、怒吼吧,黄河》那一课,读到光未然在窑洞里读他写的歌词时,作者用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描写他的朗读: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

时而气势雄伟,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朗读时,我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去朗读这段文字,把光未然的那种激昂、哀伤、欢快、悲壮的感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世界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进行情感价值的教育。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如:阅读、疑读、重读、精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这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至于每课书要读多少遍,每节课要读多时间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要把课堂上本应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一些教师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自己读的遍数多,用的时间长,挤掉了学生的读书的时间。要让学生也能像教师那样投入情感充分地读一读,教师还要下决心把过去过多的讲解和问题压下去。要给学生增加读的.时间,现在的课堂上,教师的话太多,许多一讲就懂,甚至一读就懂的往往要讲好几遍,学生读的训练得不到保证,就更谈不上体会感情了。

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晨读,但是很多老师往往因为赶课的原因挤掉了学生的晨读课,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但希望这一点能尽早地纠正过来,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去体会朗读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指导与训练学生朗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加强课外的阅读和指导,这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两者之间能起到相互协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布置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也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能理解的,有意义的课外读物,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作业教师要认真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反馈,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兴趣,有新的提高。

在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时,我结合了本学期学校图书室开放的特点,适时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的书籍。

总而言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生朗读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还要有耐心地去规划,去完成,使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品味、吸收语言,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三>

一、朗读法。

朗读法是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在其他科教学中也很常用。朗读分为齐读和自由读两种,齐读使用的情况有下列三种:

①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的时候,如刚上课时朗读一下课本标题或上节课学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②让学生对新内容适应时,这主要在预习过后,齐读可以让学生自己纠正自己读错的字词等。

③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时候,这主要是用在分组练习上,可以让全班都参与其中。自由读主要运用在需要学生有自我感悟,自我理解的时候,特别是在教师讲解课文的时候。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老师在课堂上点学生单个起来回答问题的情况,除了这,还有快读,慢读,高声读,默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我看来,朗读的作用就是认识字词,加深印象。听只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并不代表动了脑筋,只有读出来,才代表真正吸收了,而读又是为写作铺垫的,所以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背诵法。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书上总是画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背”字,我所见习的两个班级一样,也是基本上每课文都要求背诵,背诵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的,但是背诵的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古诗词要背,课文也要背。

背准了才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背诵古诗词上,好多同学能将一首诗歌脱口而出,但是其中的意思一句也不懂,也许是明白其中的大意,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许是根本就不明白,只是老师要求背就背了,我希望是前种情况,但不管怎么说,在小学教学中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背。

三、默写法。

默写在小学课堂上一般都是在听写的前提下进行的,能读,能背不代表能写,从读到背再到写才完成了记忆的整个过程,默写是有一定难度的,小学生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在这上面,而老师往往也是通过默写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谈话法。

有人将谈话法说成是问答法,我认为不是,谈话不只是一问一答这么简单,它更重的是交流。但它又主要以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上出现,小学老师似乎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在这一问一答中就产生了对话,谈话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在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上的四个例子就说明了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谈话法的四种情况。

1.开发学生想象力的谈话,通常就是老师根据新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联想。如例1中,学生就可以由金子而想开去,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自己的答案。这种谈话法适合在课前预习的时候使用。

2.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谈话,老师在这种谈话中起的只是一个衔接作用将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衔接起来,就像例2中,古诗词是以前背过的,而现在提起又有了新的含义。这种方法还特别适用在记生字词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文时一般都采取这种谈话法。

3.带有总结性质的谈话法,一般在一课文或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老师都会问你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达到总结和全面复习的目的。如例3中,对那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课文的理解。这种谈话法主要运用在课程结束的时候。

4.复习过程中的谈话。这主要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谈话法贯穿在整节课中,或者说是整个教学活动中,谈话法不仅需要老师设计好问题,还应在谈话结束的时候做好总结工作,这样才能将知识理论化,完整化,系统化。

五、讨论法。

讨论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并不常用。小学生的想象太丰富,讨论就会跑题,课堂一下就会变得吵闹起来,要再回到原来的课学气氛就得花一些时间。但是,我还是很提倡这种教学方法,同龄人有同龄人的沟通方式,向自己的同伴学习远比向老师学习要有效果的多。在林老师的课堂上,一位同学用越来越造句时说,我越来越大了,妈妈越来越小了。林老师要求学生讨论,这个句子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说法。有同学说是我越来越大,看起来妈妈越来越小了,有同学说是我越来越大,妈妈越来越老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后一种说法好。通过这个讨论我相信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明白了“越来越……越来越……“的用法,还有一次是谈理想的时候,老师也请同学们互相谈谈自己的.理想。当一位同学说他的理想是当社会老大时,其他几个听到的学生都笑,他自己也笑,还叫来了老师。可见在学生的心中对错的分界线还是很明显的,而也只有在同龄人面前,他才敢说出这个大胆的想法。

讨论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同时也需要老师在讨论后作一个全面的总结,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虽然我很提倡这种教学方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小学课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中还是建议少用这种教学方法。

六、练习法。

学习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是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中头练习和书面练习两种。不过练习主要还是在课外,而老师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就是批改作业。这次见习我也批改了一些作业,我发现我所见习的那个班的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拼音问题,在我一次改字词的作业中,很少有同学拼音是全对的,甚至竟然出现了有同学汉字书写全对,可是却一个拼音都不会,所有的拼音他都只写了一个字母J的情况。我也给我的指导老师提了建议,希望她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还有幸在课堂上观摩了一次书法练习。在练习开始时,老师讲了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醒与纠正错误的姿势。练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大力提倡这种教学方法。

七、考试法。

考试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考试的有形与无形的压力下,学生会自觉的学习和巩固知识,还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常用,但也绝对少不了。

八、自学法。

自学法主要是老师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面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不总在,课堂也不总在,我认为自学法才是小学生最应该掌握的一种方法,也是老师应着力培养的一种方法。小学生只有在小学初步学会了要学什么,如何学习,才能有以后初、高中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学法主要是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的.

看似在要求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其实在这问题中就告诉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好多方法,一般一个老师的这些方法都是固定的,经过几课文的学习后,学生再拿到一课文时,就懂得了从哪些方面,怎样去学习了。老师也可以传授一些系统化的方法来加以引导。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四>

一、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基本方法

1.朗读法:以读代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理解、陶冶情感;

2.讲授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解疑,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3.练习法:实践,及时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背诵法:积累语言;

5.表演法:动作表演、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体验;

6.谈话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讨论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8.电教法:(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情境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发展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分角色表演)

读写结合法: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交融、同步发展

二、小学语文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

2、具体教学方法

字音教学:形声字——拼音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

字形教学: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式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字义教学(高年级):直观法(实物、教具,如“袖”“仰”)

联系法(生活实际、上下文,如“吏”)

选择法(让学生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例:“疾”在字典里的意思,根据文本选择一个)

构字法(造字规律,如:“伞”、“笔”“掳”等字)

比较法(同义词、反义词)

运用法(组词、造句:也、把)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课时安排

4、教具准备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1)导入(2)整体感知(3)重点品读(4)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5)总结(4、5可对调)(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

四、小学语文教材分析(文本解读)

1、内容:

体的把握、内容的梳理、文意的理解、语言的品味

2、文体:

《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学段目标要求的是记叙文、诗歌、说明文

3、内容的梳理:

章结构、整体形象、思想感情、文章主题、表达方法

4、语言的品味:语音、字形、字义、句子(语文文字的运用)

5、文意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或感染

根据所提供的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对有关教学案例进行评析(教材内容及教学案例主要取自第三学段)

五、具体教学设计及典型案例

关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

1、依据:常规的:根据阶段目标、单元导读等;

考试的:根据阶段目标、教材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2、内容:包括生字词要求、朗读要求以及结合教材文本得出的目标(具体用词方面可以是:理解、掌握、学会)

3、策略:

【(1)教学目标的描述无需和三维目标一一对应,需要有效整合(比如一个目标要求里可以包括阶段目标和知识技能、或者是方法和情感等,即将三维目标拆开来写)

(2)要熟悉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尤其是阅读目标)、实施建议(提高学生的什么

素养,抓住语文教育的什么特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熟悉小学高年级教材、单元要求及学科知识的要求

(4)参考教材设计前的文本分析题,可将之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关于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1、内容:语文教学重点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必须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带有规律性的语文知识

2、确定标准:

(1)最基本的,即基本性知识

(2)最核心的,在一课文中居于重要地位的章结构、整体形象、思想感情、文章主题、表达方法等,如一课文的主题思想,一句话的真实含义。

(3)最主要的,主要章节、段落、主要人物、主要线索、重要词语等

(4)最有用的`,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

(5)最关键的,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吗,能牵一发动全身的“那一发”,要做重点处理

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大可能考整个教学过程)

1、考点:导入设计、整体感知设计、生字词设计、句子设计、片段设计、布置作业设计、

朗读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2、规范要求:

(1)步骤清楚

(2)教师言行结合(相关的过渡语、总结语和评价语要写)

(3)不要写成教学实录,无需写细节

(4)教学设计=方法+目的;

(5)至少写3点

关于导入的设计:

1、策略:

(1)抓文章主线

(2)分3步骤写,步骤清楚

(3)过渡连接自然

2、导入的基本方法:

【设置悬念法、讲故事法、新旧知识联系法、插入音乐导入法、背景介绍法、解题法】

3、案例分析:

推一下的机遇

1.设置情境。“推一下”是易如反掌的事,在人们需要时,你帮助别人做了哪些小事(扶跌倒的人起来)

2.小结:这些细小的动作,微小的细节,每个人都能做到,如果我们经常关注这些,并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

3.过渡到新课教学。机遇是什么意思。轻轻“推一下”怎么会带来意外、巨大的机遇呢?读课文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难点: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二、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四、题目解读

伶:封建时代的乐工,演戏的人。

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伶官传: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第二部分:(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六、全文分析

1、找出观点句(论点)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依据(论据)

明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3、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

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

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4、文章第二、三段讲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经过,请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明确: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三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

6、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明确:

文章开头提出“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7、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对前面阐述的观点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这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相照应。至此,文章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但是,作者没有收笔,而是继续展开议论。在前面对比阐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经验教训,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了朝政,讽读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现实针对性。因此,可以说,第四段是对伶官亡国一事的现实意义的进一步开掘,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

8、怎样理解本文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明确: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进行了详细叙述,序中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论述国家兴亡盛疾之理,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对其进行的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9、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实论证的。

明确:第一段,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文章以“晋王三矢”为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们对于庄宗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的转变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10、“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三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明确:

①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为说明“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决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七、中心思想

本文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八、写作特点

①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章没有信屈聲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恍劳可以兴国,逸療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叙庄宗成败之事,语势猛升陡降;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评论庄宗盛衰,语势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训,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九、补充资料

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布置作业

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正言孙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称“国子学”“国学”。

B、省试,指唐宋时各州县贡士到京师、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考试,明清时称会试。从文中可知,欧阳修在省试中夺得省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都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唐书》修撰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

B、欧阳修举贤好土。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他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具有“大川乔岳”般的地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

(2)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的不同。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2、C;3、A

4、(1)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

(2)(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不稍微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

5、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遁世”是固定搭配,译为“脱离世俗”,不能分开,据此排除B、D两项。“匍匐”是“往”的状语,中间不能分开,后句“而”表转折,“怀禄不去”指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排除C项。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昌黎”不是谥号,是地名。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一人,并非“修史第一人”。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擅:独揽,胜过。矜人:向人夸耀。(2)谗谤:谗毀诽谤。务:追求。

5、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多发表对欧阳修的评论,采用的是议论手法。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以议论、抒情为主,语言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参考译文】

(甲)

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地上画写,教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以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读书。等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才开始写四六文,号称时文,欧阳修此时已独步其中了。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考乡试,第二年考省试,都是第一名,因此在当时名声很响亮。欧阳修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欧阳修奉诏撰写《唐书》,而《列传》则由宋祁所撰写。书写完之后欧阳修上奏皇帝,当时的规定是只有编写者当中官职最高的一个人才能列上名字,欧阳修的官职高,应当写上。欧阳修说:“宋祁对于撰书,功劳很高而且耗时很久,怎么能掩盖掉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呢?”于是《列传》附上了宋祁的名字。欧阳修平生把奖励、推荐贤才当作自己的责任。现在的湖州正言孙觉(当时)担任合肥主簿,和欧阳修并不相识。郡守对他非常愤恨,想搜集证据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为此亲手写信交给他的下属,(让下属)保全孙觉,于是孙觉得以免罪。福州处士陈烈,平叶和欧阳修并不认识。欧阳修听说了他的名字,知道了他的道义,多次向朝廷举荐他,请求皇上任用他,朝廷于是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欧阳修天性正直,不在乎仇恨埋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不稍微顾全爱惜自己,尤其追求行正直之道。亲自料理事情,不在乎没有根据的议论。这个时候,现在司徒韩魏公把持朝政,每当诸位大臣聚会议事时,有没有定论的事情,欧阳修不曾不据理力争,有时上奏到皇上面前,众人的议论不一致,欧阳修也会反复争辩,没有顾忌逃避的地方。

(乙)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有所畏惧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地被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考察疑事的人。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尽力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未能仿效古人(弃官奔师丧)而感到羞愧。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而已!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讨论、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学内容:

(1)讲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内容和结构。

(2)分析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引导学生理解《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学生活动:

(1)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文意。

(2)讨论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分享自己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掌握情况。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七>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因宠信伶人而导致亡国的故事。以下是一份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 学习欧阳修的散文风格,如简洁明快、议论深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介绍五代十国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李存勖的历史地位和他的事迹。

2. 朗读课文:

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感情色彩。

3. 解释题目:

解释“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4. 分段讲解:

a. 第一段:

讲述李存勖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如何取得天下的`过程。

b. 第二段:

讲述李存勖在位期间,宠信伶人,导致国家灭亡的过程。

c. 第三段:

总结李存勖的教训,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5. 分析修辞手法:

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6. 讨论思考: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旨,以及李存勖亡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 写作练习: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写一篇议论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8. 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八>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著名散文,本文以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讲述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官,最终导致国破身亡的故事,揭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以下是《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旨,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度溺爱、放纵的危害,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深刻寓意。

3. 朗读法:

指导学生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向学生介绍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主旨和深刻寓意。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旨和深刻寓意。

6.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课后作业: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学改进:

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九>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⑨.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2)原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3)换成××词后就成了……意思,不符合实际。

(4)××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词语能否删去?

答:(1)不能删去。

(2)该词的意思是……

(3)若删去,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九: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十:分析说明文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⑴点明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⑵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⑶从修辞入手。一般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作用是生动形象。

⑷吸引读者。

★十一、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十二: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优点∕危害等?/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

(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十三:文章的第×段到第×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第一种:(注意顺序)答:不能,因为第几段到第几段是按照××顺序说明的,调换顺序之后就打乱了,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所以不能调换。

第二种:(注意前后照应)答:不能,因为第几段到第几段照应第几段的……,调换顺序后就不照应了,所以不能调换。

★十四:选择题:请选择出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或意思相符的一项。

答题注意,还原到相关段落或句子认真阅读,仔细找出细微差距,注意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如“一般、个别、很难、大约”等。

★十五: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

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十六:“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十七:判断对错。

要认真读原题,然后还原到文章中找到相关句子,看有无差异,这样的题一定要注意关键的词。比如:肯定或否定词,表范围的词(一部分或全部),表程度的词。

★十八:阅读链接材料,联系文段,说说你的探究结果/发现等。

答题思路: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即共同点;(2)角度多样,按分答点。

★十九:联系生活,列举一个与本文相似的例子。

答题思路:(1)弄懂吃透文中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参照文中所举的例子;(3)打开思路,联系自己所见所闻。

★二十:13、本文语言风格是准确/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准确的答题格式是: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1)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拟人修辞/该句使用了打比方(或引用:多指引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2)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十一:××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一般往代词所在的句子前边找,尽可能地摘录原词原句,或根据其概括。(2)找到后还要放入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读,检验是否合适。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或留待串讲时解决。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小结:

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

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二>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扫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体会文章的主要特色。两课时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工作。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F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示例:①罔、贻、轩敞、箬蓬、黍、糁、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

3.思考下列问题: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1.学习第一段。

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

3.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②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4.学习第二段。

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 零数,余数。

②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

③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④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明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②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六、布置作业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三>

教材分析

1.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学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生动表现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的结构模式,突出重点。

3描写入微,语言精练简洁,富于想象神韵毕具。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了本文内容,对描述的小核舟能表现出人物、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宫殿、器物等各种造型兴趣极大。

弱势:初读文章感觉描述范围极广、内容较多,与材料的体积很小产生矛盾。

措施:安排大家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重点讨论描写“大苏泛赤壁”的'段落。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入微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

2、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第一、三部分

2、揣摩文意,回答问题

二、整体感知,研读第二部分(2—5)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可分成几个层次?

(2)研读第二段。设计问题如下。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②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③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3)研读第三段。

讨论: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②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小结第三段:这段文字,说明人物神情态度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描述每个人物又是按照由上部到下部的顺序,层次分明。

(4)研读第四段。

①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

②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③小结:第2-4段是写船的正面,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

④研读第五段,设计问题如下。

a.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b.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c.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三、课堂小结:这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和舟情景。

四、再读文章细品韵境。

五、布置作业:课后第三题。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 ) 怠(dài)叩问(kòu ) 绮秀(qǐ)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⑴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⑵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⑶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⑷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⑸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⑹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⑴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⑶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⑴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⑵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⑶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⑷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实用文体常用的句式 <十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正音正字

叩(kòu)问叱(chì) 咄(duō) 俟(sì)其欣悦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a.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现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a.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b.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 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 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3.继续背诵课文。

文章来源:https://m.386h.com/shiyongfanwen/110192.html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