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书中描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的坎坷人生,书中的故事真实而感人肺腑。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令我受益匪浅。
海伦一岁半时因发高烧丧失了视觉和听力,从此生活在无声的黑暗世界中。但海伦没有因此向命运屈服,而是在莎丽文老师的帮助下,渐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与人交流。海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著名的哈佛大学,掌握了英、德、拉丁等5种语言。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毕业后,海伦又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残疾人谋利的事业中。
文章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一天海伦学会了30个单词的拼写,那天所学的比过去5个星期所学的还多,她已经很累了。但当她躺在床上时,手还在不停地比划着,生怕忘了。她是多么急切地希望自己多学会一些新单词啊!读到这里我明白了,海伦能创造生命的奇迹,是因为她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面对困难,她选择的是坚强;面对失败,她选择的是坚持。她就是这样坚持而又坚强着学会了一个个词语,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面对海伦再想想自己,我觉得羞愧极了。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我常常会放下,等待老师的讲解,等待父母的帮助。遇到失败,我会找一个个理由,为自己解脱。就是因为我的放下再放下,使得我错过了磨砺自己的一个个机会,使得自己和成功失之交臂。
合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觉得我自己长高了,有力量了。我比海伦有更好的条件,我比海伦有更多的机会。我现在才十岁,人生才起步不久,我只要朝着目标奋进,我也一定能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给我不断补充前进的动力,让我去迎接一个个考验。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到的要理想,不要空想这个观点深有感触。理想是一种对未来和美好前景的向往与憧憬,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点缀,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理想的历程。但是,理想不是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空想。
理想,是一种有计划性行动的一种思想观念。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主观臆想。有的人小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但他们仅仅把这些想法放在心里,存在头脑中,却不去努力实现这种抱负,那么,原初的理想就会变成空想。我看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两个书生,叫管宁和华歆,开始时,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有一天,他们在一起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片鼓乐之声,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车子装饰精美,显得富贵逼人,还有一大队穿着统一的随从保卫着车子。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华歆却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成天想着以后也要当大官,坐豪车,享尽荣华富贵,再也无心读书,整天无所事事,才华荡然无存,当初的理想变成了现在的空想,管宁最后和他割席断交了。
半途而废的人,即使有理想,但理想不固定,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不止是想想,而是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的人突发奇想地产生了一个美妙的想法,却能不断地为之努力,甚至永不放弃,那么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前人的失败经验后,前后经过五万次的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终于用棉纱制成炭丝,装进玻璃泡里,灯泡的寿命达到了四十五小时。后来,爱迪生把炭化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的亮了一千两百个小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使用灯泡的历史正式开始。所以,只有心动并且行动,那么空想也会转变成可以实现的理想。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最需要理想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我感到幸福,在非洲,还有多少难民忍受着饥饿,在中东,还有多少人在饱受战火的煎熬,而我们却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了学习。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不懂得珍惜,理想缺失,生活迷惘,沉迷于网络,抽烟,喝酒,敲诈低年级学生。我从报纸上看过一则报道:一名中学生因为厌学整天在外游手好闲,不愿意回家,可是,抽烟要钱,上网要钱,喝酒吃饭都要钱,可钱从哪来?开始,只是借。然后就是偷,再是明目张胆的要,最后是抢,最终走上不归路。我们当中还有不少人的个人理想呈现出重个人而轻社会、重近期而轻长远的趋势。我们应当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去,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为建设富强、和谐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理想人生才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有理想的人千万不能轻言放弃。理想只有在经历过与困难搏斗后才能实现,否则依然是空想。
努力吧,我的伙伴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吧!
文章来源:http://m.386h.com/duhougan/3019.html
更多